技术与能力
这篇文章我想简短讨论下技术与能力。随着暂时面试的人数越来越多,对这两种能力就更有些新的认识,以下都是些自己的粗陋见解而已。
首先提出问题:技术水平是什么,能力是什么?甚至再扩展性地问下,什么是一个人的技术水平,那什么又是一个人的能力呢?
技术水平:是指一个人或组织在某一个领域掌握的专业知识的多少或是深浅。这个东西它应该是可以被量化出来的。比如航空技术,通信技术,芯片技术等等。人与人之间或者组织和组织之间,在这些领域之间总有个高低之分,总的来说,组织或是国家其实也是人与人的知识积累所决定的。但这些都是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而已。俗话说,外行看热闹,内行看门道,某个专业领域只有专家才能看出差距。
能力:如果我们说一个人的能力很强, 大多是指他/她的技术水平很高。但是我自己”擅作主张”这里重新定义一下,一个人的能力应该是除了他/她对过去专业知识的掌握之外,多种素质的集合,能力是很难被量化出来的。这里指的是比较宽泛的,比如学习能力,抗压能力,自我调节能力,思维能力,感知能力,创造能力,决策能力,领导能力……这么多能力里面,有些是能被刻意训练的,有些却很难。
我觉得企业在筛选人才时,应该尽量选择能力范围匹配的,而不是目前而言技术水平匹配的。并不是说技术水平不重要,而是前者占的比例应该要更高。当然前者的量化确实是个相当难的工作,但目前很多公司我感觉已经做的很不错了。比如面试技术开发时,提出一个问题,面试官和面试者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,对其中的细节进行深入交流,这便能考察一个人的思维能力,以及思维缜密程度,能否将知识点融会贯通。
就我熟悉的技术岗位来说,如果一个人的技术水平可能落后(甚至远远落后)于同龄的其他人,但是他/她表现出出色的学习能力,或是思维非常活跃,并且良好而且清晰的表达,也能反过来说明思维敏捷活跃。那么,这种人我觉得不应该被”放过“,可能的话,给予机会好好培养,相信将会为企业输出一个敏捷高效的人才。
技术可以通过学习知识,通过实践去提高。但能力却很难,有些能力是刻在骨髓中的。一个娇生惯养家庭出身的孩子,很难比一个农村出身的孩子能够吃苦。同样的,抗压能力也应该是有很大差别。但有些是可以锻炼的,如果以前你比较沉默内向,你可以多多锻炼,来培养沟通能力。在不同的岗位筛选上,大家应该要重视不同的能力。
如果要的是核心技术骨干,那创造能力,思维能力,学习能力应该是首先要着重考虑。要做出稳定高效的东西,并且它有一定的技术难度时,需要技术人员有严谨的思路,给出一个问题点,他/她总是完成0-1的准确高效输出,面对困难和技术难点时,总是能够迎难而上。
如果要的是管理人员时,那沟通能力,自我调节能力,领导能力,抗压能力是首要标准。因为管理或者领导者通常背负的更大的压力,如果产品没能及时产出交付,可能会被大领导”疯狂输出“。并且良好有技巧的沟通能解决很多问题,帮助与其他团队之间的友好合作,顺利推进项目,加强自身团队的凝聚力。领导能力要求管理人员要主动站在”前线“,主动承担责任,主动将荣誉给予每一个成员。如果出事就甩锅,有好处就独占,我相信这是毫无领导力的表现。最困难的时候,团队的领导或者管理人员要站在前面,就算别人都喊不行的时候,至少你也要等到最后一刻才能喊,自我调节好,抗住压力,背好锅,然后有好处多分享给团队,你就是个好管理者,好领导。所以管理者也不是那么好当的!随着管理级别越高,对你自身能力要求就越高,你要具备各种能力,并且不能有明显的能力短板,这时反而技术水平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了。
大家在提高技术水平的同时,不要忘记对自身能力要有一个清晰认识。并且要有不断学习的心,有些能力也是随着技术水平,认识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的。比如决策能力,当你认知层次越高,越能帮助你脱离”一叶障目“的局限。总之你的什么能力强,你应该越明白自己更适合什么岗位或者职业。企业高层在用人时,如果能明白一个人的总体能力表现,在用人上就不会有问题,至少不会出现”挥泪斩马谡“的悲剧。
最后谈论了些对技术和能力一些不成熟的观点,再回到事情的本质:做人和做企业都不可急功近利,一个人想着马上就能成功,公司想着马上就能上市,往往都会以失败收场。人(尤其做技术之人)应该多想着多多提高自己,完善自身,厚积薄发是关键。企业应该多多提高产品质量,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。如果一个产品,能让使用它的人都感受到了便利,节省了大家的金钱或者节约了某个环节时间,这就是为社会创造了价值,同时社会会奖励它以丰厚的回报。这也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要领!